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上持续用力。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为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银发经济”机遇,打造老年友好型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按照市委办《关于在全市开展深入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推动“市情认识再深化、重大问题再调研、未来发展再谋划”活动的通知》要求,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成立了由谭豹同志任组长、官勇同志任副组长的调研组,社会委、教科文卫委具体实施。经过召开预调研座谈会,查阅文献资料和实地调研,卫健、民政、医保等部门提交调研子报告,在一定范围内研讨等程序,形成了《医养产业发展暨川南卫生高地建设研究报告》。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医养产业暨卫生高地建设是推动我市服务业适应人口老龄化需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重要意义。一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为我市服务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重庆和四川人口老龄化程度分别排在全国第二、第三位,老龄化问题突出。成渝两城分别已在建国家医学中心,且拥有一定数量的高端医养机构。自贡市定位于建设成渝地区智慧医养健康第三城,吸引成渝地区医养中端消费人群,填补中部医养“塌陷”,差异化融入成渝地区城市群发展十分必要。二是我市具有卫生资源富集优势。现有三甲公立医疗卫生机构7个,数量居全省第三、川南第一。每千人口床位数、卫生人员数、执业(助理)医师数、注册护士数等重要指标均位列川南第一,高于渝西各区,拥有呼吸与危重症医学、护理学等3个国家级重点专科,以及中医心血管病、老年病医学科等省级重点学(专)科30余个。具有医养产业发展及卫生高地建设的良好基础和潜力。三是“银发经济”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消费。作为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方式,发展医养及产业既保障老年人健康,又提高养老生活品质,深受老年人青睐,并愿意为之付费,是将老年人口“资源”转化为消费经济的重要路径。
地区 | 医疗卫生机构数(家) | 卫生人员(人) | 卫生技术人员(人) | 执业(助理)医师(人) | 注册护士(人) | 床位数(张) | |
川南 | 自贡市 | 0.86 | 10.61 | 8.63 | 3.12 | 3.89 | 9.33 |
泸州市 | 1.09 | 9.26 | 7.08 | 2.54 | 3.36 | 7.98 | |
内江市 | 0.89 | 7.44 | 5.72 | 2.17 | 2.64 | 6.99 | |
宜宾市 | 1.12 | 8.52 | 6.53 | 2.23 | 3.03 | 7.71 | |
渝西部分 | 永川区 | 0.55 | 7.59 | 5.90 | 2.35 | 2.54 | 6.94 |
大足区 | 0.63 | 8.40 | 6.97 | 2.48 | 3.35 | 8.18 | |
潼南区 | 0.62 | 7.73 | 5.68 | 2.29 | 2.28 | 6.34 | |
荣昌区 | 0.64 | 9.66 | 7.75 | 3.09 | 3.53 | 6.90 | |
四川省 | 1.00 | 9.48 | 7.20 | 2.66 | 3.23 | 7.54 | |
重庆市 | 0.66 | 9.60 | 7.68 | 2.87 | 3.55 | 7.49 |
每千人卫生资源对比表
(二)现状及问题。我市已经先于全国、先于全省提前迈入超老龄化社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市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为27.34%,老龄化程度居全省第二、全国第四。老年人对医疗健康需求最为紧迫。虽然我市卫生资源富集,但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三甲医院承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比例较大;对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投入不足;高端人才持续流失;特色学(专)科专而不强,没有形成区域虹吸效应;医院运行管理成本高;中低端领域存在恶性竞争,群众就医负担较重;一些非直接医疗行为的管理成本高、浪费多,如大型设备购置、集采谈判、检测检验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大量闲置,不能适应老龄社会发展变化。高端人才培育、学科群建设方面总体不如泸州。虽然意识到医养产业具有巨大市场,但受限于相关老年医疗学科水平不高、医养结合存在堵点、政策红利不够集成使用等问题,产业供给侧与需求侧连接不紧密,产业培育质效不高。从6年前提出医养产业发展思路至今,虽开工建设了市老年病医院等一批重大项目,但还没有形成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医养相关机构只有17家,床位仅3000余张。
医养机构 | 床位数(张) | 入住人数(人) | 均价 (元/月) | 失能人数(人) | 均价 (元/月) | 半失能人数(人) | 均价 (元/月) |
市老年病医院 | 1000 | 850 | 1万 | 285 | 1.2万 | 370 | 1.1万 |
市中医院 | 30 | 24 | 3425 | 7 | 4050 | 6 | 3500 |
上善养老公司 | 440 | 184 | 3682 | 47 | 5955 | 15 | 4604 |
我市部分医养品牌价格定位
(三)目标及对策。针对问题,以建设“一城、二中心、三基地”为目标,推动我市医养产业暨卫生高地建设高质量跨越发展。建设“一城”:川南智慧医养健康城;“两中心”:川南综合医疗及应急医疗救援中心、川南中医药医养健康中心;“三基地”:四川卫生康复医护人才培养基地、川南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基地、川南适老产品研究培植转化基地。围绕目标,以老年病及相关学科发展为核心,以医养产业发展为动力,以政策集成使用为导向,以医养有机结合为优势,以产定城、产城融合,实现智慧医养、智慧健康、智慧住宅、智慧生活,推动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努力把自贡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医养+产业+智慧+消费”的智慧医养健康第三城。
二、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相关概念
近年来,国家及省、市的相关政策主要围绕医养结合、康养、养老、医疗、医保等来展开。由于这些概念的内涵、外延互有交集,容易被混淆。为方便理解施策、抢抓发展机遇,对现行政策框架下的相关概念作梳理。
相关概念示意图
一是康养服务。强调人的全生命周期身心健康管理,外延比较广泛。国家对康养没有明确标准,仅在个别文件中略有提及,如人社部《关于实施康养职业技能培训计划的通知》提到,康养包括健康照护、养老护理、家政服务和婴幼儿照护。实践来看,还应包括医疗诊疗、助老护老、养生保健、疾病干预、健身休闲、文化娱乐、旅居养老等方面。二是养老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提出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内容包括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老年人产品、智慧养老、老年关爱、老年教育、普惠养老、普惠金融、居家适老化改造、老年权益,等等。三是医疗服务。《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将老年医疗卫生服务纳入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规划,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常见病预防等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鼓励为老年人提供保健、护理、临终关怀等服务。四是医养结合服务。介于医疗和养老服务之间。国家卫健委《医养结合机构服务指南(试行)》将其分为八类:基本服务、医疗服务、中医药服务、护理服务、康复服务、辅助服务、心理精神支持服务和失智老年人服务。五是医疗保障。国家建立医疗保障制度,保障参保老年人在发生疾病时享受基本医疗保障待遇。处于政府、老年人和医疗机构三者之间,发挥引导医养结合、促进老年消费的“润滑剂”作用。目前来看,由于支付边界没有厘清,医保政策参与度总体不高。
(二)老年人需求与意愿
老年消费是支撑医养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释放消费潜力的关键在于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为把握老年人需求情况,可将老年人按年龄段划分为青年老人、中年老人和高龄老人,其年龄段意愿及需求层次、内容如表所示:
年龄段 | 类别 | 意愿 | 需求层次 | 需求内容 | |
60—69岁 | 青年老人 | 身体还行,想出去旅游,甚至抱团度假,注重自我健康管理,一般没有长期的医疗需求; 家中有孙辈,需帮忙抚育; 周围有朋友圈,享受社区生活。 | 康养 | 旅居养老、老年教育、疾病预防干预、养生保健、健身休闲、文化娱乐、助餐助行 | |
70-79岁 | 中年老人 | 身体开始老化,还能不时外出旅游,需要专业的健康管理乃至医疗诊治、康复护理; 跨越人均寿命年限,一起居住的家庭成员可能减少,加上孙辈成长离开,产生孤独感; 社区熟人减少,社交圈缩小。 | 养老或医养 | 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干预、养生保健、健身休闲、文化娱乐、助餐助行、生活照料、智慧健康养老、适老产品、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急诊救护、康复护理、危重症转诊、安宁疗护、心理精神支持 | |
80岁以上 | 高龄老人 | 身体大幅度老化,能在附近走走但基本不长途,需要专业机构提供医养结合服务和医疗服务; 伴侣去世的可能加大,孤独感可能加深; 社区熟人大幅减少,即便想保留一定社交,但已经物是人非。 | 医养 | 健康管理、疾病预防干预、养生保健、助餐助行、生活照料、智慧健康养老、适老产品、常见病和多发病诊疗、急诊救护、康复护理、危重症转诊、安宁疗护、心理精神支持 |
按年龄段划分老年人需求情况表
从上表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的需求层次不断降低,由康养向养老、医养逐步过渡,需求内容也随之变化,催生出的业态类别不同、种类丰富。然而,虽然医养产业刚需人群在70岁以上,但不论是青、中年老人还是高龄老人,其意愿都体现为个体、家庭和社区的各个方面,譬如:虽然为了保持肌体健康,高龄老人需居住在专业机构,但其内心仍然渴望回归家庭、保持社交。究其原因,在于老年人“家庭化”“社区化”的属性。这一属性既源自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又与当代老年人成长认知的历程紧密相关,不随需求层次、内容的改变而改变,而是属于人的欲望层面。这些欲望层面的供给侧,即属康养服务范畴。因此,以康养来办医养之城、定医养之产是自贡建设区域医疗高地和发展医养产业的必然选择,将有助于形成以区域性老年人为中心的市场效应,加速和放大区域老年消费,并形成在此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三)现行主流模式及案例分析
作为服务的主要供给方,医疗和养老机构是产业发展的“内核”。而从实践来看,也有其他康养市场主体参与的情况,如地产、保险等,这些主体由于行业发育度较好且符合老年人需求,对于促进医养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催化剂”作用。现行主流模式包括“医办养”“养办医”“医养合作”三种类别,其特点如下:
模式 | 优势 | 劣势 | 国内及本地典型案例 | |
“医办养” (医疗机构主办养老服务) | 1.符合多数人医养结合需求,付费意愿更足; 2.办养老服务门槛相对较低,易上手,可单独核算养的成本; 3.对人才更有吸引力; 4.环境对于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最友好。 | 1.需付出新建改建及运营管理转型成本; 2.市场化运营经验不足,办养老服务利润较少; 3.偏向养的服务内容、质效不高; 4.单一机构承载能力有限; 5.依赖于政府驱动,财政投入大。 | 1.北京小汤山医院(内设护理中心,提供医疗护理、康复促进等服务) 2.合肥滨湖医院(将老年病房发展为集健康教育、医疗、护理、康复、养老和临终关怀为一体的病房) 3.市老年病医院(围绕老年医学科建立独立医院(项目一期),开展多学科整合诊疗和整体老年医养照护,建立互联网医院、大数据平台、脑科学研究院) 4.自流井区中医院(改造老年病科病区用房,提供病床40张、托养房间75个,可容纳143人,开展护理服务) | |
“养办医” (非医疗的康养市场主体主办医疗服务) | 1.管理理念更倾向于市场化,产业化潜力、活力更大,可以单独核算医的成本; 2.偏向养的服务内容相对更好; 3.地方财政负担相对较小。 | 1.办医对技术、管理、人才、资金、设施设备、药品等门槛相对更高; 2.医疗需求不容易被满足,付费意愿不足; 3.人才资源可持续性不强,高级技术人才缺乏。 | 1.成都泰康·蜀园(保险+地产+养老+医疗+适老化产品) 2.重庆九龙坡宏善·乐康源养护中心(着力发展集团旗下中医院医疗能力) 3.大安区和平老年养护院(成立自贡银龄医院,养老院与医院一体运营) | |
“医养合作”(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 | 1.整合共享医和养资源,床位周转、使用效率高; 2.医养结合需求有一定保障; 3.财政投入相对较小。 | 1.资源割据导致联系不紧密; 2.分属不同市场主体,成本核算、成本控制存在不确定性; 3.医疗机构掌握主动但动力不足,科学调度医疗资源能力不足; 4.老年人对医养结合服务获得感不强。 | 1.郑州第九人民医院+河南省老年医养协作联盟(九院作为后方医疗保障总部基地,与151家养老或医疗机构签订联盟协议) 2.中南大学湘雅三院+湖南省康乃馨养老机构(湘雅三医院派出运营团队和专家进驻康乃馨,帮助建设以老年保健与老年病治疗为特色的综合医院) 3.市中医院+自贡红新医院、红星老年康疗院(市中医院不定期派遣专家到两家机构查房、会诊、讲座、培训) 4.富顺县晨光医院+东双医养公司(医院在养老机构内设置执业点,开展老年病专科诊疗) |
医养产业发展模式对比分析表
综上来看,三种模式各有明显的优、劣势:“医办养”最能满足老年人需求,但受限于政策壁垒下的公立医疗机构市场化运作先天缺陷,办养质效不高,且转型前期投入大,财政负担重;“养办医”虽然容易实现市场化,但很难满足老年人对医的需求,且其提升医疗层次比较困难,市场主体多为民办机构,主体性质导致其难以承担医疗大额投入,同时留人难、社会病源少、运营成本高,市场主体多持观望态度;“医养合作”能够发挥医和养两种不同行业的特点,但两者之间协同韧性不足,其理论优势还没有向实践成效所转化,如重庆市开展“医养合作”实际合作率仅25.25%,原因即在于合作中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源自医和养不同行业发育程度的鸿沟,而非个体的行为差异。因此,推动医养有机结合并发展成为产业,需要走出一条医养结合的新路。即“前院后店”,医院、养老机构及非医疗的康养机构共同组建医养合伙企业群体,进行集合发展,构建以医院为招牌、混合产权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形成政策红利集聚优势。实行“医办医”“养办养”一体开发和运营管理,成本单独核算、收益按比例分成、分别缴纳税费,对外承担连带责任。待合伙企业规模做大后可将其营利性职能剥离出来,成立股份制上市公司。
(四)医养和卫生市情再认识、再分析
1. 资源分布情况。要有高水平的医疗,才能有高品质的医养。发展医养产业,建设川南卫生高地,两者共通点在于:一是要求特色医学科向更高水平发展,培育名医名科名院,使其成为支撑卫生高地建设的“梁柱”,为老年人健康幸福养老保驾护航,带动医养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反哺卫生高地建设。二是今年7月,国家老龄委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部分医疗卫生机构转型,开展康复、护理以及医养结合服务。两者“枝干”“根部”需要实现“嫁接”。为此,对我市医养和卫生资源分布情况作分析,具体如下:
区县 | 医养资源 | 卫生资源 | ||||||||
养老和医疗机构数(个) | 每千人养老床位数(张) | 每千人医疗床位数(张) | 2021年医保定点机构支付(万元) | 三级卫生机构(个) | 二级、一级卫生机构(个) | 每千人卫生技术人员(人) | 每千人执业(助理)医师(人) | 每千人注册护士(人) | 2021年诊疗服务总量(万人) | |
自流井 | 311 | 10.3 | 16.7 | 168 | 3 | 17 | 14.58 | 5.19 | 7.11 | 325.19 |
贡 井 | 279 | 14.3 | 17.1 | 10090 | 2 | 4 | 12.01 | 3.92 | 5.75 | 72.94 |
大 安 | 233 | 6.1 | 7.0 | 168 | 2 | 5 | 9.53 | 3.24 | 4.22 | 57.19 |
沿 滩 | 191 | 5.6 | 3.5 | 0 | 1 | 3 | 4.27 | 1.48 | 1.66 | 25.60 |
荣 县 | 592 | 5.5 | 5.5 | 0 | 2 | 10 | 6.94 | 2.76 | 3.00 | 98.59 |
富 顺 | 735 | 2.9 | 4.4 | 105 | 3 | 15 | 6.28 | 2.40 | 2.59 | 133.76 |
总 计 | 2341 | — | — | 10531 | 13 | 54 | — | — | — | 713.27 |
医养和卫生资源分布表
从上表看,我市医养和卫生资源以贡井区和自流井区最为富集,每千人养老床位、医疗床位数、机构数等远高于其他区县乃至川渝平均水平,全市3个三甲综合医院、1个三甲老年病医院、1个三甲中医院均位于两区,其中,贡井区定点医养机构医保支付最多,2021年为10,090万元。大安区资源占有量次之,沿滩、荣县和富顺县近年来重要指标增速高于全市平均,但距离两区还存在较大差距,且没有三甲医院。这一分布格局建立在我市老工业城市历史积淀之上,主城区自流井区、贡井区和大安区由于过去经济基础较好,重视现代卫生事业投入,为医养产业发展和卫生高地建设打下了较好基础。在学科建设方面,如下表所示:
医院 | 市一医院 | 市中医院 | 市三医院 | 市四医院 | 市五医院(市老年病医院) | 市妇幼保健院 | 市疾控中心 |
等级 | 三甲综合 | 三甲中医 | 三甲综合 | 三甲综合 | 三甲专科 | 三甲保健 | 三甲疾控 |
所在 位置 | 自流井区 | 自流井区、 大安区 | 贡井区 | 自流井区 | 贡井区 | 大安区 | 自流井区 |
国家临床重点 专科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 针灸学、 护理学 | — | — | — | — | — |
省级重点学科 | 中医心血 管病科 | — | — | 骨科 | 精神科 | — | 结核病耐药监测实验室 |
省级重点专科 | 神经内科、中医科、眼科、传染科、康复科、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医学检验科 | 针灸科、肛肠科、呼吸科、皮肤科、肿瘤科、脾胃病科、 | 消化内科、肾病内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和检验科 | 麻醉科、急诊科、泌尿外科、放射科、神经外科、肝胆外科、胃肠外科 | 老年科 | 妇科、产科 | — |
特色 科室 | 甲乳外科、血管外科、耳鼻喉科、介入科、内分泌老年科、肿瘤科、放射科、检验科、血液免疫科、妇产科、肾病科、消化内科、营养科、骨科、泌尿泌尿外科、胸外科 | 重症医学科、中医妇科 | 骨科、呼吸科、儿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呼吸内科 | 健康管理学科、耳鼻喉科、皮肤性病科、超声医学科、呼吸内科、胸心外科、消化内科、康复医学科、普外科、检验科、烧伤整形科、神经内科 | 心身疾病科、临床心理科、精神康复科 | 产前诊断中心、生殖健康与不孕科、儿保科、中西医结合科、妇保科 | 疑难细菌鉴定中心、结核病防治中心、职业病防治所、检验检测中心 |
三甲卫生机构特色学科、专科对比表
从省卫健委DRGs(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下同)数据看,在试点医院范围内,我市一批重点专科位居全省前十,其中,市一医院:呼吸内科全省第三、川南第一,消化内科全省第六、川南第二,肾病学科全省第九,川南第一,普通外科全省第六、川南第一,神经内科全省第五、川南第二,血液内科全省第八、川南第三,耳鼻喉科全省第八、川南第二。市四医院:骨科全省第五、川南第三,泌尿外科全省第六、川南第二,神经内科全省第八、川南第三。
2.比较优势。体现为十个方面:一是医疗卫生基础条件优势。我市得益于老工业城市历史积淀和持续投入,卫生事业重要指标均位居川南第一或第二位,有利于辐射带动养老资源结合,且正积极引导川南经济区医疗及老年医学协同。二是重大项目区位、规划和建设优势。市老年病医院、市中医医院卧龙湖康疗中心等省级重点项目已经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临近G348产业大道,市一医院东部新城院区、市四医院南部总院正在新建,这些都有助于推动我市区域医疗卫生高地和医养结合的发展。三是政策试点优势。近年来,我市先后取得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安宁疗护、积极应对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等国家级试点招牌,预计除现有政策空间外,将持续迎来政策红利。四是医养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优势。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设有医养相关专业20个、在校生1万余人,建成省级中医药文化科普实践基地,职教水平位于成渝地区前列,与市第一、第四人民医院实行“一校两附院”运行机制,实训能力较强,毕业生供不应求,新校区一期工程建成投用,综合能力正在稳步提升。五是低人力成本优势。相比成渝两城,我市人力成本较低,如护工,本地待遇不足成都地区的一半,利于吸引两城的中端消费。六是本土养老品牌发育优势。上善、正怡等本土养老品牌,在服务理念、业务标准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入住率常年在70%以上,其中,上善系列与锦欣集团资本合作,品牌熟度加速催化,已经在成都及省内多地布局,拥有医养、养老门店近20个。七是外部行业转型带动优势。除医疗、养老行业外,其他如保险、地产行业为提升竞争力,正主动朝康养、医养方向转型发展,将催化带动医养产业发展。八是医养刚需发展势猛优势。上个世纪60年代“婴儿潮”正在向“老年潮”转化,70岁以上医养刚需人群将大幅度增长。九是养老财富储备逐年增长优势。每年国家均上调养老待遇,我市养老保险替代率已由2018年的46.59%上升至2021年的49.33%,领取职工养老金群体平均年退休收入接近3万元,即将迈入中等消费对象门槛。十是基层优秀实践经验优势。如:富顺县晨光医院探索“医养合作”进阶模式,在养老机构中增设老年病门诊执业点,开诊当月机构预约入住老年人增长30%,形成当地医养品牌。自流井区中医院向“医办养”转型发展,激活闲置医疗资源,使老年人可就近在街区医养,床位供不应求,这些优秀实践对于本次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样本。
3.存在的问题。一是医养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没有形成整体合力。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医疗机构均提出将医养作为医院发展的重要方向和内容,但实质性的推进较为缓慢。我市仅有市五医院(自贡市老年病医院)建成并使用,开放床位1000张,入住率90%以上。目前,绝大多数市场主体为抵御外部的不确定性,只采取“医办养”或“养办医”,独资经营、单打独斗,提升消费层次、释放消费潜力困难,也没有形成相互依存、吸引、合作的关系,不符合集聚、集约的产业化发展要求。市老年病医院“医办养”横跨高、中、低三个消费层次,如要进一步支撑川南智慧医养健康城建设,受限于运营管理能力,扩张意愿不强。市中医医院卧龙湖康疗中心名为医养,却主打健康招牌且办养层次较低,对老年消费吸引力不足。中高端养老机构上善公司探索“养办医”,并购成立市银龄医院,但医院运营举步维艰,迫使其走出一条与资本合作、催熟医养品牌的新路。基层“医办养”以自流井区中医院为例,转型投入约200万元,其中财政分担近80万元,转型成本负担较重。
二是特色医学科支撑高地建设力度不足。卫生事业是一项花钱的事业,其发展成本由财政、就医群众、卫生机构、医保等共同承担,当财政和医保受客观环境制约,无法提供相匹配资源之时,卫生系统唯有逆水行舟、向高处攀登,以抓好特色医学专科建设、建设区域卫生中心的实际行动,才能达到开源、增效、育才、救人之目标,才能避免发展成本被过度分摊到群众身上。我市特色医学学科发展存在明显“缺项”,比较优势不明显,存在“专而不强”、对外吸引力不足、专科发展后劲欠缺、高水平医学人才流失等问题。三甲综合医院注重眼前利益,资源割据、横向发展,在中低端诊疗方面同质化发展严重,盲目规模扩张意愿强烈,专科重复投入建设,资源浪费较多,医院运行成本压力较大。
三是医养产业和卫生高地底部不牢。一方面,受限于老年消费潜力还未真正释放,医养市场“池子小、鱼不多”,要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主体,需要在城乡基层普遍搭建有服务保障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在惠民、便民、利民的同时,改良并释放品质养老、健康养老的市场需求,扎牢人才、耗材、器材、辅材等产业链配套的基本盘,不断拓展池子空间。另一方面,众多基层卫生机构处在几个大型三甲医院之下,生存空间受限、发展潜力不大,迫切需要走出一条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三甲医院错位发展的转型之路。
四是相关政策红利系统集成不够。如下表所示:
政策出处 | 名称及文号 | 政策红利 | 项目要求 | 到位情况 | |
发改 | 关于印发《“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通知》(发改社会〔2021〕895号) | 1.公办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护理型床位投资:12万元/张; 2.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养老床位投资:15万元/张; 3.支持医疗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4.普惠养老城企联动专项行动定额补助:养老床位2万元/张、旅居型机构1万元/张; 5.普惠托育服务专项行动定额补助:新增托位1万元/个; 6.地级市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可申请一个100万元应急救援设备包。 | 优先考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地,项目管理要做好与三年滚动投资计划的衔接,并录入重大建设项目库。 1.单个机构建设床位不少于30张护理型床位,上级财政补助80%; 2.床位控制在500张以内,上级财政补助80%; 3.床位数应在50张以上; 4.项目同时符合多种类型的,按最高标准补助,每个城市年度补助床位数不超过1万张。 5.单个机构托位150个以内; 6.成立市级养老应急救援中心。 | 2021年成功争取第1条政策红利,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养老床位项目到位2个,涉及中省资金7200万元,床位600张,但项目实施中存在区级财政匹配不到位的情况。 | |
民政 | (一)关于四川省2015—2017年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任务安排意见的通知(川办函〔2015〕57号)(适用于现在) (二)家庭养老照护床位相关政策(具体由试点城市自行制定) | (一)1.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1.1万元/张; 2.对构建居家养老服务支持机制,按照服务对象平均每人每年补助:300元。 (二)成都市、绵阳市分别按5000、3000元/张给予建设补助。 | (一)1.省级财政按最低标准的50%给予补助,其余由市、县统筹安排; 2.省级财政按最低标准的35%补助,其余由市、县统筹安排,对象为7类困难老年群体。 (二)被纳入试点城市。 | (一)1.2015年以来争取到位10138张,超出计划1638张,涉及上级资金5500余万元; 2.近两年每年约投入1200万元。 (二)全省仅2市开展,我市暂未被纳入。 | |
卫健 | 关于印发2022年四川省社区医养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卫老龄函〔2022〕139号) | 医疗机构开展独立养护区改造及配套建设定额补助:100万元/个。 | 重点为失能老年人提供医、康、护、养服务。 | 2021年、2022年分别争取到位600万和400万。 | |
医保 | (一)自贡市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家庭医生“两病”医保签约服务试点实施方案(自医保发〔2022〕39号) (二)关于开展安宁疗护服务按床日付费的通知(自医保发〔2021〕64号) | (一)“两病”服务包医保签约服务费:高血压25元/人/年,糖尿病35元/人/年,“两病”同时45元/人/年。 (二)对符合进入条件的安宁疗护服务,实施医保总额控制下的按床日标准付费。 | (一)范围:贡井区、富顺县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参加居民医保;患者每种病自行支付5元。 (二)试行期间仅限于我市癌症终末期基本医保参保患者。根据运行及发展情况,逐步扩大到我市其他疾病终末期参保患者。 | 均于2022年起实行。 |
部分现行政策红利对比表
现行政策中,以国家发改委《“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通知》红利最多,不仅包含养老育幼等一系列重大项目,而且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倾斜力度最大、补助比例最高,需对该政策引起高度重视,全力争取。民政相关政策中,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补贴力度较大,但政策范围限于民办机构。卫健近年来项目中,多适用于基层“医办养”,服务对象多为失能老年人。医保政策中,我市贡井区和富顺县因实行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试点,在家庭医生医保服务包、总额控制下DRG点数付费对医养结合医疗机构给予系数奖励支持等方面有一定政策空间,在其他如:同一床位开展医疗和养老服务按病种付费,探索相关机构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要规范转换机制,将职工医保纳入“两病”家庭医生医保服务包等方面,医保、卫健还需进一步协同、细化落实措施。
三、发展思路
(一)发展背景
市场 对象(领取养老金) | 高端 | 中端 | 低端 | 社会面60岁及以上人数(万人) | ||||
12万元以上 | 9—12万元 | 6—9万元 | 3—6万元 | 3万元以下 | ||||
自贡市退休 人数(万人) | 0.39 | 0.99 | 2.20 | 17.37 | 24.30 | 68.07 | ||
川南渝西退休 人数(万人) | 2.91 | 7.38 | 16.41 | 129.59 | 181.21 | 507.61 | ||
成渝地区退休 人数(万人) | 多于14.42 | 多于36.60 | 81.33 | 642.14 | 898.37 | 2516.4 | ||
市场定价 (元/月) | 成都:0.55—3.5万起 重庆:0.55—2万起 自贡:0.55—2万起 | 2500(半托) —5000起 | 1000— 2000起 | — | ||||
市场主体 | 非医疗的大型康养机构、 医疗机构(少数) | 医疗、养老机构 | 基层医疗 、养老机构 | — | ||||
运营要求 (入住率) | 60%以上 | — |
成渝地区医养市场情况
备注:1.川南渝西、成渝地区市场以我市老年人收入水平为基础估算;2.“对象(领取养老金)”栏指领取离、退休金的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退休人员,不包含待遇水平较低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退休人员;3.消费层次主要依据老年人养老金与市场定价之间匹配度来确定。4.根据市卫健委调查情况,养老金收入约占老年人总收入的43.34%,其他收入来源包括子女亲属资助、工作劳动、储蓄投资等。
从上表看,成渝地区老年人2516.4余万人,川南渝西老年人507.61万人,我市老年人68.07万人。高端方面,成都正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布局建设温江西部医养金融生态圈、东部新区未来医学城等。重庆也正创建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加快高端养老布局。但成渝地区及自贡毗邻地区多数人养老消费能力集中在中、低端领域,本地中端消费对象人数大致为19.57万人,这是医养产业暨卫生高地建设的重点群体,本地市场潜力可达到87个亿。从供给侧看,成渝地区市场价格接近,高端定价在0.55万元—2万元起步,中端为2500—5000元起步,低端为1000—2000元起步。在川南地区起步更早、更快的泸州市,2013年启动西南医疗康健城项目,集医疗、医药、医教、医养“四位一体”,目前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但对于医养结合堵点、政策集成和医保参与上还没有破解难题、形成吸引力。因此,医养产业发展暨卫生高地建设要立足自贡、面向川南渝西、辐射成渝地区。
(二)发展目标
建设“一城”:建设川南智慧医养健康城,提供智能化5G+健康管理服务、全程全龄全域家庭医生服务。打造“两中心”:打造川南综合医疗及应急医疗救援中心、川南中医药医养健康中心,成为川南地区综合医疗、应急医疗救援和中医药医养服务标杆;建设“三基地”:建设四川卫生康复医护人才培养基地、川南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基地、川南适老产品研究培植转化基地,实现人才、技术、产业集聚集约集群,互为依托的发展效应。
(三)发展方式
以特色医学科错位发展为核心,争创区域医疗中心,形成特色医学品牌,汇聚老年人流和商流。以医养产业发展为动力,从产业发展中反哺医学学科建设。争取、集成、使用和挖掘好现行政策红利,探索形成川南经济区医保协同框架下的医保地方政策比较优势,吸引外市目标群体到我市消费;市场主体实行“前院后店”“前院后厂”,形成政策落实和医养结合发展优势;以产定城、产城融合,形成符合老年人需求的市场业态。让健康城的居民享受智能化优质健康服务管理,满足老年人在健康城中“医、食、住、行、学、乐、安”的需求,以高品质功能和服务形成医养地产竞争特色;坚持全市“一盘棋”,区县以二级及以下卫生机构为主体,转型打造具有医养结合服务能力、与“互联网+”融合、与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相结合的街区医养机构。
四、重点推进项目
以六大项目为载体,总投资202亿 ,占地4540亩,两年建成床位20000张,到2025年,实现产值150亿,2035年实现产值300亿(不含养老房产)。
(一)川南智慧医养健康城。投资100亿,占地3000亩,在贡井区建设年产值60亿的智慧健康新城。分三个圈层建设:第一圈层,整合市五医院和市三医院,打造新的市老年病医院,并以此为核心组建区域医联体。成立混合所有制的护理院、康复院、四川省医养科技创新中心,招引建设民营性质或是混合所有制的老年骨科医院、肿瘤医院、口腔医院、眼科医院、心脑血管疾病医院。联合海南博鳌未来医院、湖南湘雅三院等设立川南细胞中心、基因治疗中心。创办西南医科大学老年病医学院、精神卫生学院。设立互联网远程诊疗服务和医疗大数据分析应用机构。第二圈层:发展医养公寓、适老用具、功能康复、保健食品、家庭医生、智慧医养等产业,建设老年大学、老年超市、医养公共服务平台。第三圈层:建立3D高分子材料生物打印、创新药、首仿药及关键医药中间体、适老器械和食品等研发生产基地,发展健康房产、家庭医生、智慧化住宅、餐饮、休闲娱乐、家政等产业,以及托育所、学校、幼儿园及公共配套设施等。
川南智慧医养健康城示意图
(二)川南综合医疗及医疗应急救援中心。整合市一、四医院建立区域性的川南中心医院,占地311亩,资产37.36亿元,建筑面积22.55万平方米,医疗病床3900张,医护人员5559名,其中高级职称864名,国家重点学科、专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专科22个,年就诊达285万人次,产值达28亿元。在此基础上,投资60亿,占地450亩,建成市一医院东部新城院区、市四医院南部总院,新增建筑面积15.93万平方米,新增床位3500张,新增产值31亿。在川南地区形成重要支撑性综合医疗机构。
医院 | 占地(亩) | 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 医疗病床(张) | 医护人员(人) | 高级职称(人) | 国家重点学科专科(个) | 省级重点学科专科(个) | 年就诊(万人) | 产值(亿元) |
市一、四医院整合后 | 950 | 38.48 | 7400 | 5559 | 864 | 1 | 22 | 285 | 59 |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238 | 16.6 | 4200 | 4600 | 600 | 1 | 27 | 273 | 36 |
宜宾市 二医院 | 306 | 13.3 | 2100 | 3216 | 486 | 0 | 15 | 212 | 17 |
内江市 一医院 | 306 | 15.5 | 1800 | 2032 | 318 | 0 | 10 | 100 | 12 |
市一、四医院整合后与川南各市龙头医院对比表
同时建成川南应急救援中心,可以辐射川南渝西、攀西地区以及滇北和黔西地区的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将辅材耗材药品采购、大型设备检测检验、体检服务、后勤服务等从医院剥离出来,整合成立医疗保障服务集团公司,医院按固定资产投资从中提取收益,为开展医学研究、实施精准医疗减负增效。
(三)川南中医药医养健康中心。投资30亿,占地500亩,以市中医院为主体,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卧龙湖片区打造中医医疗(治未病中心)为特色,集中医健康管理、慢病康复、中医养生、盐疗、旅居养老等为一体的“市中医医院卧龙湖医养中心”。开展川药植物园种植。
(四)四川卫生康复医护人才培养基地。支持西南医科大学老年病医学院、精神卫生医学院建设投资5个亿,占地240亩、新建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容纳在校生6000人项目;推动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升格创建为职业技术类本科院校,申报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定向委培“订单培养”,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技能人才。建成西部医养人才培养基地。
(五)川南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研究开发应用基地。投资2个亿,占地50亩、新建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建设蜂巢式产业转换孵化器,以市一医院中华骨髓库非血源性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移植)、市妇幼保健院婴儿脐带血干细胞采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自贡医院细胞中心为基础,开展干细胞与基因治疗的相关基础科研、临床科研与成果转化,全面提升我市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创新和转化能力,推进细胞与基因治疗技术高质量发展。
(六)川南适老产品研究培植转化基地。投资5个亿,占地300亩、建设5万平方米产业转化孵化器及标准化厂房。鼓励产学研融合发展。发挥四川轻化工大学在医药化工及中间体、适老食品方面的研发优势,以科研成果带动精准招商引资,引进生产降脂、降糖、降血压,调节免疫力、补充钙质、增加骨密度,改善睡眠功能、抗氧化功能、美白祛斑等降低疾病风险,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宜老年人食用的保健食品或药品的生产企业;将卫生康复学院适老化辅具发明专利转化为产品,引进老年医疗器械、功能恢复用品、老年生活用品的生产企业;将市四医院3D高分子材料生物打印技术临床研究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优势。用3-5年时间,形成适老产品产业化基地。
五、具体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设立市级领导小组,统筹开展市属医疗机构合并、调整。成立贡井区川南智慧医养健康城管理专门机构,以“两年打基础、三年树品牌、五年全链条”为要求推进医养产业发展暨卫生高地建设。3年内,市委、市政府全力推动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升格创建为职业技术类本科院校,打开中高端医养人才培养空间。创新人才政策。吸引一线城市一流学科专家入驻自贡,完善医养及医疗领域干部及人才队伍激励奖惩机制,形成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专项规划及配套制度
系统统筹推进重点项目建设。配套完善重点项目强力推进、特色医学科错位发展、医养产业招商引资等机制,保障医养产业发展和卫生高地建设预期。研究出台盘活闲置国有资产的制度,业主单位将闲置资产面向医养市场。建立医养及医学研究成果转化奖励机制。探索长期护理险制度。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探索建立既有住宅房产托管给保险机构支付医养费用的机制。探索医养专业人才岗位补贴制度。
(三)多方筹资共担
通过“四个一部分”来筹集建设资金:用好政策试点和政策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倾斜优势,争取上级财政补助一部分;选好具有转型动力的优质市场主体,如泰康保险地产(世界500强,提供商业保险+地产+医养结合服务)、贡享康健(市内医疗器械及互联网医疗第一)、上善系列(市内中高端养老)以及招引国内行业龙头企业等通过“前院后店”“前院后厂”开发建设承担一部分;市、区两级财政匹配一部分;消费市场预售一部分,包括优先入住权、集体入住权、产权购置和置换、特惠服务包、普惠金融包等多种组合形式。
(四)集成使用政策
各相关部门要围绕重点项目来全力协同抢抓政策红利。发改方面,要紧盯国家发改委《“十四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通知》,针对补助比例高达80%、且补贴金额不少于12万元/张的护理型床位和养老床位建设补贴,要顶格争取、强力推进,推动医养合伙企业门店尽快成型运营。针对普惠养老城企联动转型行动,在2年政策时间内,争取近2亿元的中央财政补贴,在医养保险地产社区中建设1万张以上普惠养老或旅居床位,加快布局居家社区养老。开展儿童友好城市示范建设,争取国家支持加强儿童校外活动场所设施及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设施适儿化改造,按照医养社区规模新增一定数量的托位。民政方面,落实混合产权下的民办养老机构新增床位补贴,或是在民办机构新增床位后,给予其公建民营政策下的市场份额,摊薄其新建成本。盯紧并及时研判国家积极应对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政策红利。卫健方面,更大力度争取社区医养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在全市加快布局城乡基层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持续释放健康养老市场需求。积极开展互联网医疗体系建设。医保方面,要着力形成川南经济区医保协同框架下的医保地方政策比较优势,吸引异地医养人流。完善价格政策,加大保险支持。在总额控制下DRG点数付费中,根据测算对医养结合医疗机构给予0.3—1个百分点的系数奖励支持。探索职工门诊共济保障结合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付费机制,加强慢性病管理。医保和卫健部门在医养合伙企业或其他医养机构试点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医保支付边界,实行养老床位和医疗床位按需要规范转换、按病种付费机制。逐步扩大安宁疗护适用疾病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