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掌握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业现状,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扩大产销规模,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助推全市乡村振兴,市人大农委会同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口岸物流办、市供销社等部门对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一)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我市副农产品加工业历史悠久,近年来产业不断壮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已基本完成以简单初级加工为主的发展阶段,开始进入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快速发展时期。盐帮食品、调味品品牌和香辣酱、火边子牛肉、冷吃兔等特色产品驰名中外。截至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44户,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企业63户,2021年实现产值130亿元(其中粮油加工企业15户实现产值49亿元、饲料加工企业19户实现产值54亿元、肉制品加工企业20户实现产值17亿元、果蔬加工企业9户实现产值10亿元);食品制造企业19户,2021年实现产值45亿元(其中调味品制造企业11户实现产值20亿元、其他食品制造企业实现产值25亿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企业26户,2021年实现产值59亿元(其中茶叶企业17户实现产值31亿元、白酒企业7户实现产值21亿元、饮料企业2户实现产值7亿元);纺织及皮革制造企业5户,2021年实现产值23亿元;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企业8户,2021年实现产值5亿元;家具制造企业2户,2021年实现产值1亿元;造纸和纸制品企业6户,2021年实现产值9亿元;中药加工企业4户,2021年实现产值40亿元;橡胶制品企业11户,2021年实现产值12亿元。拥有四川省远达集团富顺县美乐食品有限公司、自贡市巴尔食品有限公司、自贡市春兰茶业有限公司等3户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拥有四川绿食佳农业有限公司、荣县阳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近30户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拥有亿元以上企业59户,其中1-5亿元企业41户,5-10亿元企业10户,10亿元以上企业8户。2021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达到32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5.9%,是仅次于装备制造业(占35.8%)的第二大产业。2022年1-7月,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33.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1.1%。
(二)聚集效应初步形成。一是四川荣县经济开发区规模不断壮大。园区主导产业为农产品精深加工、医药健康及精制川茶,2016年被评为四川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2020年被评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2022年被评为四川首批“5+1”重点特色园区,已入驻阳光农业、巴尔农牧等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 40余户,占规上企业总数的 60%以上,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家。二是西南(自贡)食品产业园从无到有。园区于2017年确定选址沿滩工业园区西北部、自泸大件路东侧,近期规划用地约4.16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约1160亩。围绕“食在四川、味在自贡”,依托“盐帮菜”特色,以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品生产为主导,拟打造全国最具专业性、前瞻性、综合性的新型食品产业示范园区,计划建成后实现年产值50亿元以上。截至2022年7月底项目完成了1160亩起步区平场,累计建成标准化厂房27.5万平方米,累计招引企业57户。
(三)创新能力逐渐增强。近年来,通过鼓励企业加强创新,我市农产品加工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三年新增了百味斋公司技术中心等1个省企业技术中心和春兰茶业公司技术中心等4个市企业技术中心,累计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建成了四川轻化工大学酿酒及生物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四川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花茶分中心2个省级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市级中小企业研发中心11个,2022年入库涉农高新技术企业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深化与中国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省农(林、畜)科院等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柔性引进农产品加工领域科技人才,2020至2021年仅与四川大学开展校地合作项目就达4项。
(四)产品销售渠道不断完善。一是市场建设逐步完善,科学合理布局我市主城区农产品流通服务网络,统一规划了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目前已建成农贸市场212个,其中中心城区农贸市场41个,已建成农产品批发市场3个,规划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2个,我市已拥有农产品及农副产品销售渠道,能有效促进农副产品上行的质量和效率,到2030年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农贸市场83个。二是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不断拓展,组织农产品企业参加四川扶贫产品东西部协作(浙江行)对接、四川农业博览会、四川国际茶博会、“2021川货电商节”等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组织涉农企业参与“全省电商资源对接会”助理企业学习先进经验、扩大农副产品销售渠道,通过“农产品+电商平台+网红直播”,深度挖掘农村特色产品、优势产业资源,扩大“自贡造”产品销售渠道。2021年1-12月,自贡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实现5.44亿元,同比增长35.79%。
(五)冷链物流产业持续发展。聚焦冷链物流重点项目建设,推动西南农商(国际)物流港冷库、鼎一冷链物流中心1号冷库、盐帮龙公司新建冷库等大型冷链物流等项目于今年建成投运,新增标准化冷库20.35万立方米,超过基地获批前全市标准化冷库库容总和,全市已建成投运冷库47.73万立方米,在建、拟建冻库40余万立方米,预计到2025年全市冷库库容将超过90万立方米;聚焦冷链物流产业核心环节强化项目招引,中农现代集团、鼎一食品等16家冷链上下游企业成功落户,拼多多川南分拨中心入驻自贡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预计每年可带动农副产品销售50万吨,年交易额达到30亿元。冷链物流业发展为提升农副产品保鲜储存期、延长农副产品上市销售时间、降低农副产品种植风险、进一步提升农副产品的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龙头引领和园区聚集弱。虽然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多,但多数企业发展质量不高,小企业多、领头企业少,“领头”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农业产业以初级农产品生产为主,产业链条短,纵向横向拓展不够,“生产+加工+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相对缓慢,龙头加工企业与原料生产基地衔接不深,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精深加工联动不够,本地蔬菜、茶叶、肉兔、笋竹、油茶等精深加工潜能释放缓慢,茶叶独芽鲜叶、酿酒高粱等优质加工原料外流。全市目前仅有一个建成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荣县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区),虽然目前西南(自贡)食品产业园已招引企业57户,建成厂房27万余平方米,但目前园区仅10户企业实现投产(无一家规模以上企业),在建项目不足10个,产业聚集度还比较弱。
(二)科技创新能力弱。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主体质量层次不高,工农结构矛盾突出,创新活跃度较弱的问题突出,我市涉农科技型企业仅19户,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仅4户,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2.7%,科技型中小企业16户,占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的7.0%。我市农产加工虽然在在白酒、肉制食品、腌(泡)菜、调味料、粮油、茶叶油茶、中药材等产业广泛分布,但多为初级加工或代加工,多数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开发新产品能力不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十分有限,鲜有高端产品开发。
(三)品牌营销能力弱。多数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在品牌建设方面力度不足,品牌营销意识不够,品牌的创新能力和维护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低,对品牌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各类电商平台进行农产品销售的数量不多、专业性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快智慧农产品销售模式建设,畅通农产品电商销售渠道。而我市农产品区域性公共品牌“自然贡品”正处于发展初期,品牌知名度、美誉度相对不高,品牌价值有限,对企业销售的拉动作用有待加强,不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经济效益,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参与度较低,引领示范作用难以发挥,品牌合力形成困难。
(四)冷链物流基础条件弱。全市的冷库市场主体,以食品经营、生产和餐饮服务等类型为主,规模普遍较小,除少数由专业化大型企业建设的冷库外,全市绝大多数冷库设施设备陈旧,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冷冻保鲜效果不佳,果蔬腐坏率较高。全市尚无一家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更无一家星级冷链物流企业,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大、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完全形成、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化程度还不高。
三、培育壮大我市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对策建议
积极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机遇,围绕稻粱、晚熟柑橘、蔬菜、茶叶油茶四大特色种植业和生猪、肉羊、肉兔、肉鸡四大特色养殖业,抢抓产业发展的风口,以园区建设为引领、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提升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快推进园区建设。一是推进加工园区建设,发挥荣县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和省首批“5+1”重点特色园区引领作用,吸引周边农产品加工企业入园发展,重点培育发展精制茶加工、肉制品加工、粮油饲料加工,加快推进过水产业园建设,进一步凸显产业集聚效应;持续推进西南(自贡)食品产业园建设,加快形成新的承载能力,为引进项目落地建设提供保障,重点引进肉制品加工、调味品加工、休闲食品等产业集聚发展,推动食品工业园二期建设工作,预计二期工业用地1000亩,用于食品工业园二期开发建设(含冷链物流、研发、检测中心用地),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二是做强农业园区,分级分类建设一批产业特色、设施先进、生产绿色、链条完善、要素集聚、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规划建设各级各类农业园区47个,突出打造富顺县龙贯山稻粱、苗仙湖柑桔,荣县石笋沟茶叶、赖河坝粮油、双石生猪种养循环,大安区长滩河肉鸡,贡井区旭水河果蔬,沿滩区金银湖花椒,自流井区稻粱等9个园区,与内江市共建大威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区。到2025年,培育市县级现代农业园区50个以上,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5—8个,争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二)突出做好市场主体培育。强化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指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升规入统,推动规上企业再上台阶,指导一批有条件的企业申报“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扩量提质行动,引进培育并重、联合合作并举,采用“一企一策”方式,捆绑项目扶优经营主体,分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排头兵”1—2个,催生一批有实力的农民合作社、有特色的家庭农场。支持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发展后劲足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春兰、泰福、百味斋、贡富、立华、胥机等精制茶加工、果蔬加工、畜禽加工企业进一步加强与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合作,创新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原材料标准化、订单式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产品加工转化率。
(三)聚焦产业科技创新。以各级各类项目为抓手,围绕解决制约农产品加工重大技术瓶颈问题,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集成应用一批先进实用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一批新产品开发模式。重点支持宜加工新品种选育、高附加值农产品精深加工(含特色预制菜新品研发、功能性活性成分挖掘提取、工艺技术提质创新、健康高质产品研发)、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含绿色低碳、高附加值利用技术研发等)等关键技术研究。发挥省级创新平台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创新链高端聚集创新要素,助力农产品加工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深化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制度,积极推广“一个服务团+多个产业服务小组”的模式,加强服务团开放合作和团队内部沟通协作,鼓励跨界和融合,对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
(四)健全冷链物流体系。依托西南(自贡)国际陆港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川南(自贡)农产品电商批发物流园、西南农商(国际)物流港等农产品现代流通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农产品仓储物流、交易信息平台等服务设施和网络体系。推动冷链物流体系和网络向乡村延伸,围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基地(中心)、农产品加工物流园区,配套完善产地仓储、冷链配送等设施,建成富顺县川南柑橘、荣县双古茶叶等一批区域冷链物流中心。强化产地市场建设,建设一批与蔬菜、柑橘、茶叶油茶、青花椒等特色主导产业种类、规模匹配的田头市场。鼓励支持农产品生产大县建设集预冷、分选、加工、冷藏、信息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地冷链集配中心,提高农产品产后集散和商品化处理效率。发挥供销社双线运行机制优势,推动我市供销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壮大;瞄准从事冷链物流业务的“三类500强”和全国冷链物流企业20强,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理念先进、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冷链物流企业,带动全市冷链物流产业提档升级。
(五)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着力抓好肉制品、调味品、茶叶、白酒等我市特色农副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培育,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大力开发新产品,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加大自贡市农产品区域性公共品牌“自然贡品”推广力度,引进优质企业与“自然贡品”商标使用单位合作,引导企业积极融入“天府龙芽”“天府菜油”等省级区域品牌,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产品公用品牌+企业品牌”的品牌体系。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参与产品标准和原材料标准的制修定,支持企业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组织企业参加食品工业诚信体系建设培训,推动质量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六)持续拓展营销市场。充分利用四川农博会、四川好水好茶节、消费品精品展等展会,支持企业参加传统的线下展会活动开拓市场、积累口碑,做强传统营销渠道。加大农副产品智慧销售培训,借助农村淘宝、58农服等平台公司定期开展农产品网上销售云培训课程,丰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等从业者网上销售专业知识,鼓励企业充分运用互联网+销售拓展市场,入驻京东、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开拓电商市场,把握直播带货热潮,邀请本地网红大V直播带货,助推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营销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电商平台,建立完善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体系。
(七)加强政策支持力度。落实促进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整合各部门政策资金,加大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新上项目、技术改造、科技创新、市场拓展、标准制定等方面的资金支持,积极对上争取工业、农业、科技、商务、冷链物流等各项资金支持。完善修改《自贡市支持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若干政策》中支持全市冷链物流发展的措施,为促进全市冷链物流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政策支撑。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针对短板,优先投向主导产业提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等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全面落实涉农用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