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议 调 查 报 告
市人大常委会评议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调查组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评议工作的统一安排,5月至9月,市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调查组采取召开工作评议动员会、测评会、座谈会,进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工作情况进行了评议调查。在汇总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调查组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对调查了解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履行职责的基本情况
自2016年换届以来,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关于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履行职责,紧扣中心,坚持不懈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自贡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后劲、重服务、抓环保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工业发展支撑显著增强,取得明显成效。领导班子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团结一致,开拓创新,务实高效。调查组认为,市经济和信息化委自查报告全面、客观、真实。
(一)认真学习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行政
坚持政治建设。出台《关于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意见》,细化明确党组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党组领导班子其他成员责任清单,坚持党组会、主任办公会会议制度、“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狠抓学习宣传。通过党组会会前学法、机关“七五”普法、召开会议等形式,组织学习相关政策法规及中央、省市重大会议和重要讲话精神,开展“法律进企业”活动,帮助企业家提高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提升依法经营水平,充分利用委门户网站、微信客户端、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多媒体广泛开展法治宣;严格依法行政。围绕电力法、节能法、食盐专营办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组织执法人员教育培训,不断提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完善“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动态调整“一单、两库、一细则”,制定印发《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等制度,规范执法人员管理,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二)依法履行职责,切实做好经济和信息化工作
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自贡市产业梯次发展推进方案》等7个产业发展方案和《自贡市推进工业企业“百企改造”实施方案(2018—2020)》,强力推动工业“633”行动计划,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航空燃机、新一代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无中生有”,强势起步。2017年全市“633”产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已达到62.4%,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占比从2015年的28.8%提高至2017年的33.4%。今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全市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4%。坚持稳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整体呈现出稳步攀升的良好态势,在全省排位也由连续近三年的第16位提升至第12位。全市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屡创新高,工业经济实现量质齐升。
二是着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出台《自贡市军民融合发展规划(2017-2021年)》《自贡市推动军民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和《自贡市军民融合企业(单位)认定管理办法》;成立了军民融合发展推进工作专家组,组织召开了军民融合发展大会和推进工作专家咨询会。突破性建设自贡航空产业园,已形成5平方公里承载能力;加强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全市拥有重点军民兼用科技创新平台12个;积极培育军民融合企业。全市已取得军工资质证书的“民参军”企业11户。
三是狠抓工业投资项目和园区建设。工业投资不断攀升。今年1-7月完成工业投资64.17亿元,同比增长14.4%(新统计口径)。项目支撑不断增强。换届以来,全市新开工重大工业项目42个,建成投产重大工业项目33个,完成重大工业项目投资133.88亿元,全市园区新增承载能力10平方公里,建成投产面积达到62平方公里,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24户,园区磁场效应得到进一步增强。航空产业园、荣县经开区、富顺晨光经开区成功纳入《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沿滩工业园区成功创建省级高新区,实现我市省级园区“零”的突破。围绕“633”产业,突出产业链招商,狠抓园区招商、以商招商,换届以来,共自主举办重大招商活动14次。
四是切实强化企业帮扶。积极推动惠企政策落地,推动了自贡市现有企业新上项目享受招商引资扶持政策的出台落地;牵头制定出台了《自贡市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政策措施》,制定印发了《自贡市鼓励城区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实施办法》,落实直购电扶持政策,帮助自贡高新板仓工业园区获批成为四川省电力直接交易试点园区;充分发挥好“应急周转资金”的过桥作用,在全省率先创新设立中小微工业企业“提升贷”惠企政策,积极协调解决已退城入园企业应享受扶持政策的历史遗留问题,帮助企业对上争取中央、省级财政项目扶持资金2.83亿元,累计安排市级工业发展资金1.36亿元,有力支持了工业企业转型发展。
五是切实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压紧压实环保工作职责,制定了《自贡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履行环保职责工作指南(试行)》,明确了经信系统应履行的5项环境保护监管事项和4项配合环境保护部门开展的工业污染防治工作,探索建立了工作协同推进、问题通报反馈、涉嫌违法线索移交、联合督查验收等四项工作机制,得到省经信委充分肯定。截止目前,牵头整改的83项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均按整改方案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三)认真贯彻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主动接受监督
认真贯彻宪法、监督法,及时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涉及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每年均向市人大常委会书面提交了工作报告和主要领导述职报告。认真贯彻执行市人大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主动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视察、调研、执法检查等监督工作。认真办理人大议案、代表建议,换届以来,共承办代表建议意见8件,代表均表示满意;承办市人大议案1件(关于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议案),牵头形成《议案办理实施方案》,经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目前正在办理过程中。
(四)加强作风建设,密切联系服务群众
市经济和信息化委班子注重作风建设,制定了《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十一项规定的实施办法》,制定出台和修改完善了《自贡市经信委机关工作规则》等系列制度,从制度上、机制上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针对市委第三巡察组巡察反馈问题中作风方面问题,立即进行整改,制定了《自贡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机关党员干部负面言行清单(试行)》、制定了《大额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扎实开展扶贫工作,深入基层开展大调研活动。2017年全市绩效目标考核从2016年的42位,上升到12位,实现了“变貌升位”的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一)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还需加快。对老工业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研究和系统谋划有待进一步加深,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工业“633”行动的措施、办法还比较单一,效果还不明显;工业的传统生产特征明显,产业层次总体不高,产业定位不优、不准;产业创新能力弱,产业创新驱动不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聚集度不高,支柱作用尚未真正形成,稳增长基础不牢。
(二)工业短板和制约较为明显。工业投资不足,总量少、占比小、项目少,特别是具有战略性、支撑性、附加值高的工业大项目少,新开工项目不足,工业项目的落地率较低,发展后劲堪忧;产值增量不足,升规企业培育难度较大,龙头企业支撑作用不断下降;要素保障不足,工业企业资金缺口较大,资金问题依然是制约企业生产经营、投资建设的重要因素,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较突出,土地、环保等承载指标严重不足。环保和绿色发展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部分“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不完全,部分区县燃煤锅炉淘汰和升级改造不彻底,部分重点涉气企业整治不到位,重点行业达标排放和重点企业减排仍有不达标的现象。
(三)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实效还有待进一步显现。对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和相关产业政策、资金申报、减负降成本等宣传方式还比较单一,宣传覆盖面还需进一步扩大。服务实体企业发展还需在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委机关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不优,专业人才短缺、专业结构不太合理,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和信息化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在创新发展及机关内部管理、轮岗交流、激励机制方面还存在差距。
三、对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
(一)着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领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要着力产业转型升级、结构优化、发展动力转换、质量效益提升,努力在全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中走在前列、做出示范。要始终抓牢工业这个牛鼻子,系统谋划产业布局,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633”转型升级行动,推动制造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融合发展,着力夯实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基础。要加快推进工业高端化、集约化、信息化,突破性推进航空与燃机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灯饰照明等产业。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再思考、想办法、出实招、综合施策;要多招工业项目,多招工业大项目,要切实抓好今年40个重大工业项目的如期推进,千方百计稳定工业增长。
(二)着力补齐工业短板。精准实施工业招商,力推签约项目早开工、早建成、早投产,切实抓好今年40个重大工业项目的如期推进,千方百计稳定工业增长,不断夯实工业发展后劲;要扎实推进“百企改造”,实施大企业和升规企业“双培育”计划,出台“百企改造”配套支持政策,进一步促进存量企业改造提升和转型升级。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强化大气污染源头治理,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加大力度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清单管理,实施“一企一策”环境整治措施,继续开展“散乱污”企业集中整治,确保落实到位。要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加强对企业的服务,针对企业存在的问题,要一企一策加以分析和支持,提高服务效率,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三)着力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班子建设,加强协调沟通配合,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和服务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加强经济和信息监管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学习和研究,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提升干部专业素养;整合人员力量,科学设置机构;关心干部职工的成长进步,不断增强凝聚力的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