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主体,脱离代表的人大工作,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近年来,大安区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在充分发挥代表作用、助推代表履职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实际工作中形成了一批品牌化、特色化的经验做法,展示基层人大和人大代表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生动实践。
抓住一个重点,着力提升代表履职能力
始终坚持加强代表工作能力建设,支持和保障代表更好依法履职,使发挥各级人大代表作用成为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体现。
代表履职有导向有保障。年初制定《大安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各代表小组围绕要点计划内容,制定本小组视察调研活动计划,使小组活动与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完善《大安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优秀议案、建议和先进承办单位、个人评选表彰办法》,广泛宣传人大代表中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扩大代表履职影响力,营造想为、敢为、善为、能为的履职氛围。每年落实代表履职和活动经费,支持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责,组织开展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镇街人大工作者培训。给予代表履职服务关怀,对生病住院代表进行慰问。
代表履职有内涵有活力。出台《大安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履职考核暂行办法》,明确代表在人代会会议期间、闭会期间的履职内容、考核分值、考核程序,由代表本人在当年10月底前如实填写履职情况,履职考核结果经区人大常委会确定后,向全体区人大代表通报,并抄送代表所在单位或主管部门。组建由50名人大代表参加的法制、财政等6个专业小组,探索组建医疗卫生、乡村振兴、经济发展特色专业小组,进一步发挥代表专业优势,增强代表履职内涵。
夯实一个基础,全覆盖建设代表联络站
大安区按照硬件设施标准化、软件建设规范化、代表活动常态化要求,推动人大代表“家站”提质增效。
充分发挥“家站”支撑作用。建成区级“人大代表之家”1个,乡镇(街道)“人大代表之家”15个,村(社区)“人大代表联络站”114个,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覆盖网络格局。按照“八有五公开”建设要求,完成规范化建设提档升级,创新开展“一镇(街道)一村(社区)一品牌”人大代表之家(站)建设工作,形成马冲口街道“板凳课堂”工作品牌、龙井街道“龙情365”工作法等一批基层品牌化、特色化经验做法,为人大代表发挥作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发挥代表主体作用。为方便代表开展活动,将市、区、镇三级800多名人大代表就近编入“家站”,定期组织人大代表进站开展履职学习、政策宣讲、接待群众来访等活动,确保代表活动阵地“建”起来、“管”起来、“用”起来。马冲口街道人大工委依托“板凳课堂”创新“你点单我落实”工作模式,完善人大代表意见建议的收集和办理两个闭环机制,群众在“板凳课堂”现场提问“点单”,人大代表收集汇总“派单”,街道社区落实任务“接单”,群众根据结果“评单”,“菜单式”的服务,及时把工作触角延伸至群众家门口,把问题诉求解决在群众家门口,成功解决铸钢花园菜市场停车场管理乱、高硐社区莲花寺片区消防设施薄弱等83个问题。
用好一个载体,人大代表亮明身份“码上见”
抢抓丰富和拓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机遇,全面推进“家站”提档升级,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探索数字赋能人大代表履职新途径。
大安区人大常委会开发“码上办”小程序,代表或群众通过扫码进入小程序,点开“提出建议”板块,填写姓名、联系方式、需要反映的问题、上传问题图片等内容,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建议办理的单位,并可实时查看办理情况,接件单位按照序时进度及时反馈办理情况。“码上办”启用以来,充分发挥了基层人大在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优势和作用,通过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尽量做到小事不出门、大事不出区、矛盾不上交,实现服务群众“零距离”。
创新一个行动,“三进三问”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大安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各级人大代表开展以“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为主题的“三进三问”活动,通过进农村问民生、进社区问和谐、进企业问发展,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委工作要求在基层贯彻落实,推动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重承诺。
进农村问民生,共促福祉改善。大安区人大代表、区乡村振兴中心副主任陈勇长期吃住在村,用脚步丈量每一条毛基路,了解旱片死角区域和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用两个月时间列出何市镇十字村23项计划争取项目清单,在争取到第一个道路项目后,群众难掩心中的喜悦,自发组织帮协调、促进度、督质量,项目建设超进度完成目标任务。
进社区问和谐 共促社会稳定。通过“现场办公”的方式,组织区级部门进驻到社区听取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能现场解决的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实行分级分类办理。通过人大代表和相关部门集思广益、共同研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切实把“问题清单”变成“责任清单”。
进企业问发展 共促转型升级。面对企业的现实困难,组织法律、金融、税务等代表专业小组走进企业,与企业负责人交流对接,面对面解惑、点对点供需,收集企业经营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三进三问”活动以来,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走访企业213家、走访群众3750户,收集问题1510个,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医疗卫生、企业发展等问题203个。
探索一个模式,“三点融合”打造民主实践新高地
聚焦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会同区委政法委,紧紧围绕人大“家站”贴近群众的特点,探索融合“人大代表联络站”“基层立法联系点”“综治中心”基层社会治理功能,努力打造一个目标明确、资源整合、效果突出的民主实践新高地。
体现“融”的优势。积极探索将场地、资金、队伍、工作进行融合。依托现有的人大代表联络示范站或基层立法联系点,同步增加“综治中心”相应功能,避免重复建设等浪费资源现象。在增加功能的同时,队伍建设实行“一套人马”管理,将人大代表、法律工作者、综治调解员等队伍资源进行整合,系统性地开展法律法规、政策业务培训,利用人大代表联系选民活动、召开法律宣传活动等契机,增强收集社情民意、解释政策、调解邻里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力促立法联络、普法宣传、基层治理等工作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突出“法”的功能。立足于把基层立法联系点建设成为群众参与地方立法的“直通车”,围绕省、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安排部署,采用座谈会、院坝会等多种形式收集经济社会发展、法律法规草案的修改意见,特别是充分发挥“板凳课堂”组织迅速、形式简单、贴近群众的优势,让一些行之有效的意见及时得到采纳,极大增强了群众的主人翁意识。沙鱼坝社区、何市镇两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共组织开展法制宣传60余场,召开立法座谈会15场,参与12部法律法规草案的意见征求工作,共收集意见建议35条,其中对《自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自贡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自贡市彩灯文化保护条例》等提出的7条建议被确认。
发挥“治”的作用。探索“三点融合”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网格员“多网合一”的基层社会治理机制,整合综合执法、司法、信访等9个部门矛盾纠纷调解资源,建立“调解超市”15个,对接待中选民反映的一些矛盾问题,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帮助群众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努力使人大代表成为信息收集员、政策宣传员、工作监督员、纠纷调解员。通过法律法规的宣传和矛盾纠纷的调解,群众在发生矛盾纠纷后,需要到调解室处置的情况越来越少,现场互相理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情况越来越多,这代表着基层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下一步,大安区人大常委会将继续探索代表工作新方法、新途径,全方位、多渠道完善并创新代表履职平台,多形式丰富代表活动载体,把人大代表作用发挥出来、形象展现出来,让人大代表更好地在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